在剑道之上,两道白色的身影静默对峙,面罩之下,目光如炬,手中修长的剑,既是武器,也是延伸的意志,空气仿佛凝固,唯有胸腔内的心跳声如擂鼓,突然,一道银光乍现,步伐交错,电光火石间,“叮”的一声清响,得分灯亮起,摘下面罩,露出的是少年姜鑫瑞那张尚显稚嫩却写满坚毅的脸庞,汗水沿着他的鬓角滑落,但他的眼神格外明亮,对他而言,这方十四米长的剑道,不仅是竞技的擂台,更是一座淬炼自信、教会他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的人生课堂。
刚刚在一场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中斩获佳绩的姜鑫瑞,如今已被视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击剑新星,与赛场上那个果敢犀利的形象不同,生活中的他言谈间仍带着属于他这个年龄的腼腆,但当话题转向击剑,他的语气立刻变得笃定而深沉。“比赛带给我的,远不止奖牌和名次,”他缓缓说道,“最大的收获是自信,每一次站上剑道,面对未知的对手,克服内心的紧张,最终完成挑战,这个过程本身就在不断地告诉我,‘你可以’。”
这份自信的建立,并非一蹴而就,姜鑫瑞回忆起初次踏上正式比赛场地时的情景:巨大的场馆人声鼎沸,剑刃相击的声音、裁判的哨声、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,汇成一股令人窒息的声浪。“那时候感觉腿都有些发软,脑子里一片空白,平时训练的动作好像都忘了。”他坦言,最初的几场比赛,他几乎是“懵着”打完的,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,失败带来失落,但更催生思考,在教练的悉心指导和父母的鼓励下,姜鑫瑞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整,他学着在比赛前进行冥想,在脑海中模拟交锋的场景;他反复观看对手和自己的比赛录像,寻找技战术的得失;他更深刻地体会到,技术固然重要,但一颗强大的心脏才是支撑技术发挥的关键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不仅是体能与技巧的比拼,更是智慧与心理的较量。”姜鑫瑞的教练如是评价,他见证了这位少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。“击剑运动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特点,就是极度强调个体的独立性,在比赛中,教练只能在场外指导,所有的决策、所有的行动,最终都必须由运动员自己在瞬间完成,这种环境,逼迫着鑫瑞必须学会独自承担,迅速成长。”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,这句话是姜鑫瑞从无数次实战中提炼出的箴言,它意味着孤独,也意味着责任,当比分落后时,没有队友可以依赖,必须自己想办法扭转局势;当判断失误时,懊悔只能留在心底,必须立刻集中精神应对下一剑;当体力接近极限时,退缩的念头会悄然浮现,但唯有靠自己的意志力才能顶过去。“那种感觉,”姜鑫瑞描述道,“就像是你一个人在黑暗中行走,你能听到外界的声音,但路必须自己一步一步踩出来,赢了,是你自己拼搏的结果;输了,也怨不得任何人,这种绝对的自我负责,起初让人害怕,但现在,它让我感到无比踏实和强大。”
这种在赛场上培养出的独立与担当,也悄然渗透到他的日常生活中,面对学业上的难题,他不再轻易寻求帮助,而是先尝试独立解决;在处理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时,他变得更加有主见,也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;甚至在对未来的规划上,他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清晰和果断。“击剑让我明白,人生很多时刻,就像在剑道上一样,最终能依靠的只有自己,这种认知,让我在面对其他挑战时,也多了一份底气和从容。”
独立并非意味着孤立,姜鑫瑞深知,他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,教练的谆谆教诲,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,并在他迷茫时点亮明灯;队友们的陪伴与切磋,是他不断进步的磨刀石;家人无条件的爱与支持,则是他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后盾。“‘靠自己’是指在比赛那关键时刻的内心状态和决策,”他解释道,“但整个征程,从来都不是我一个人在走,我很感激身边所有的人。”
展望未来,姜鑫瑞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,他有着更远大的目标:站上更高的领奖台,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,让世界看到中国年轻击剑选手的风采,他清楚,前方的道路必将充满更严峻的挑战和更激烈的竞争,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,因为那条十四米长的剑道,早已教会他最重要的东西:如何在与对手的博弈中寻找胜机,更如何在面对内心恐惧和自我怀疑时,凭借自己的力量,刺出坚定的一剑,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。
对姜鑫瑞而言,手中的剑,是划破迷茫的闪电,是丈量成长的标尺,每一次出击,都是对自我的超越;每一次得分,都是自信基石的一次加固,在这位击剑小明星的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运动技能的提升,更是一个少年通过竞技体育,完成自我认知、构建独立人格的生动历程,剑锋所向,心之所往,姜鑫瑞的故事,正是体育育人功能的最佳诠释——它最终指向的,是一个更加自信、坚毅、勇于担当的年轻灵魂的茁壮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