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不确定性后,北京市的击剑场馆再次响起了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,以及孩子们奔跑、跳跃的脚步声,随着各项活动逐步回归正轨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强调,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们重新享受击剑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,而非急于追求竞技成绩,这一理念,正悄然引领着北京击剑运动,特别是青少年击剑领域的复苏之路。
王钰,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核心成员之一,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和普及击剑运动,她亲身经历了疫情对体育产业带来的冲击,也深切体会到青少年运动员在特殊时期所面临的训练中断、比赛取消以及心理上的迷茫,面对复苏的契机,她认为,重燃孩子们对击剑的热爱,比任何技术训练或奖牌争夺都更为重要。
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能够培养孩子的纪律性、专注力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。”王钰说,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,许多孩子被迫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剑道,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技能发展,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热情,我们要做的不是急着把他们推回竞技场,而是先让他们重新找到那种手持剑柄时的兴奋与快乐。”
为了让孩子们“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,北京市击剑协会在王钰的推动下,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,协会与全市多家击剑俱乐部合作,推出了“快乐击剑回归计划”,该计划侧重于基础训练与趣味性结合,通过设计游戏化的训练环节、小组对抗赛以及亲子击剑体验活动,降低训练的枯燥感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恢复体能和技巧。

“我们发现,许多孩子回来后,身体机能和技能都有所下滑,这是正常的,但如果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、重复性的技术训练,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我们鼓励教练们创新教学方法,比如将步伐训练融入追逐游戏,或是用彩色标识帮助孩子记忆攻防动作,重要的是,让他们觉得击剑是有趣的,是值得期待的。” 的调整,协会还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,王钰指出,长时间的隔离和社交缺失,让部分孩子出现了焦虑或缺乏自信的表现,为此,协会引入了运动心理辅导师,定期为小剑客们开展团体心理活动,帮助他们缓解压力,重建对自我和团队的信任。
“击剑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和冷静判断的运动,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表现。”王钰说,“但我们不希望孩子把击剑视为一种负担,通过心理辅导,我们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,分享重回剑道的喜悦和困惑,很多时候,仅仅是知道别人也有类似的经历,就能带来很大的安慰。”
在比赛安排上,协会也做出了相应调整,以往,青少年击剑赛事往往以排名和选拔为重点,但现在,协会更倾向于组织以“交流与体验”为主题的小型赛事,这些比赛不设严格的晋级制度,而是强调参与和进步,每位小选手都能获得证书和鼓励性点评,王钰认为,这种宽松的氛围有助于孩子们逐步恢复比赛感觉,而不必承受过早的成败压力。
“我们最近举办了一场‘新星挑战赛’,规则很简单:只要你站上剑道,就是胜利。”王钰笑着说,“看到孩子们在赛场上互相击掌、欢笑,甚至为自己和对手的精彩表现欢呼,那种纯粹的快乐正是我们想找回的,有的孩子告诉我,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。”
王钰的努力并非孤军奋战,她提到,北京市体育局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体育复苏给予了大力支持,从场馆消毒、人流控制到培训补贴,各项保障措施为孩子们营造了安全的运动环境,协会还积极与学校合作,将击剑体验课带入校园,吸引更多孩子接触并喜爱上这项“绅士运动”。
“击剑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它不仅是奥运项目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。”王钰说,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,不仅让老学员重拾热情,也能让新面孔加入进来,毕竟,体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而快乐是最好的催化剂。”
随着夏季的到来,北京市的击剑场馆愈发活跃,孩子们穿着防护服,手持花剑、重剑或佩剑,在教练的指导下一次次进攻、防守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光芒,那是对运动的渴望,也是对快乐的追寻,王钰时常会站在场边静静观察,她说,那一声声稚嫩的“加油”和一次次跌倒后爬起的坚持,正是击剑运动最美的画面。

“我们还会继续优化课程和活动,比如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青少年训练理念,或者组织户外击剑夏令营,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感受运动的多样性。”王钰展望道,“但无论如何,‘快乐’二字将始终是我们的核心,因为只有真正享受击剑的孩子,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,无论他们未来是否成为职业运动员。”
在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引领下,越来越多的孩子正重新踏上剑道,用手中的剑划出属于自己的轨迹,对他们而言,击剑不再只是一项技能或竞赛,而是一种释放活力、结交朋友、发现自我的方式,而这,或许正是体育回归生活最本真的意义——在汗水中收获快乐,在挑战中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