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初冬的北京,寒意渐浓,但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片火热,剑道上,十余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手持花剑,在教练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步伐与突刺,金属剑尖碰撞的清脆声、脚步声与孩子们的喘息声交织,仿佛一曲充满活力的交响乐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站立,目光专注地追随着每一个孩子的动作,嘴角不时泛起欣慰的笑意。
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,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资深管理者,她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击剑的普及与发展,疫情过后,许多体育项目面临重启的挑战,击剑也不例外,在王钰看来,这段特殊时期反而为孩子们提供了重新认识击剑、享受击剑本质的契机。
“疫情让许多孩子被迫离开了剑道,但当我们重新开放训练场地时,我看到的不是生疏与退缩,而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。”王钰回忆道,“有的孩子一进门就冲向剑道,摸着地板说‘我终于回来了’;有的孩子虽然动作有些生涩,但眼神里的光芒比以往更加明亮。”这种纯粹的快乐,正是王钰最希望守护的。
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“重回剑道”,王钰与协会团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他们简化了初级课程的教学内容,注重趣味性与基础技能的结合,避免让孩子因技术难度而产生畏难情绪,协会联合多家俱乐部组织了多场小型交流赛,淡化竞技排名,强调参与感与团队合作,在一场名为“小小剑客归来”的活动中,孩子们不仅比拼剑术,还参与了击剑历史知识问答、装备穿戴比赛等环节,现场笑声不断。
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冠军,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击剑中找到自信与快乐。”王钰强调,“击剑教会他们的,是如何面对压力、如何尊重对手、如何优雅地接受失败,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。”

今年10岁的李悦是王钰口中的典型例子,疫情期间,她因长时间无法训练而一度想放弃击剑,复训后,教练根据她的情况调整了训练计划,增加了更多游戏化的练习方式,李悦不仅重拾了对击剑的热情,还在最近的校内比赛中获得了“最佳进步奖”。“我现在觉得击剑就像在解谜,每一步都要动脑筋,特别有意思!”她兴奋地说道。
王钰认为,击剑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兼具体育的竞技性与艺术的优雅性。“它不像一些群体项目那样依赖身体对抗,更注重策略与心理素质,这对性格内向或身体条件不突出的孩子来说,尤其友好。”她提到,许多家长反馈,孩子练习击剑后,不仅身体素质提高了,专注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也显著增强。
推广击剑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,王钰坦言,目前社会对击剑的认知仍存在误区:“有些人觉得这是‘贵族运动’,门槛高、花费大;也有人认为它过于小众,缺乏实用性。”为了打破这些刻板印象,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积极与学校、社区合作,开展公益体验课,并推出普惠型课程套餐,降低参与成本,协会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击剑科普视频,邀请优秀青少年选手分享经历,逐步改变公众的认知。

“我们希望击剑能像篮球、跑步一样,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”王钰说,今年,协会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增设20个校园击剑试点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,他们还将与体育教研机构合作,开发更适合青少年的击剑教材,推动击剑教育体系的标准化与科学化。
在训练馆的角落里,一名刚满7岁的小学员正努力地模仿教练的防守动作,尽管动作略显笨拙,但他的眼神始终紧盯着教练,满脸认真,王钰走过去,轻轻调整了他的手势,低声鼓励道:“做得很好,继续加油!”孩子抬起头,护面罩下的眼睛笑成了月牙。
这样的场景,正是王钰工作的最大动力,她相信,当孩子们真正享受击剑的乐趣时,这项运动便能超越输赢与功利,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。“剑道就像人生,有进有退,有攻有守,重要的是,他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与光芒。”
随着夜幕降临,训练馆的灯光渐次熄灭,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收起佩剑,与教练道别,王钰站在门口,目送他们离去,心中满是期待,她知道,这些小小的身影中,或许有人会成为未来的击剑冠军,但更多的人只会将击剑作为一生的爱好,无论他们走向何方,剑道上的汗水与欢笑,都已化为成长的养分,滋养着他们的勇气与梦想。
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——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。”王钰说。